工控产业网

资讯

两大互联网巨头“告白”自动驾驶 谁将赢得未来?

工控产业网 2018-01-18

  如今,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热潮席卷,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不仅众多互联网科技企业争相入局,传统车企以及零部件厂商、芯片制造商都纷纷加快追赶步伐。其中,一直以来的者谷歌,以及追赶势头迅猛的百度,各自代表了中美两国自动驾驶发展高水平,因而这两者值得关注。

  两大互联网巨头告白自动驾驶 谁将赢得未来?

  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这句台词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而现在,互联网界的两大巨头美国谷歌与中国百度在走向人生的征程中,遇到了令它们魂牵梦绕的白富美自动驾驶。坊间传言称,得自动驾驶者得未来,于是乎两大巨头争相告白,详情如下:

  谷歌:早遇见你,是我

  2009年,谷歌正式启动了自动驾驶汽车项目,项目负责是被称为自动驾驶汽车奠基人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特伦。在斯坦福大学任职期间,塞巴斯蒂安·特伦就开始研究自动驾驶汽车,并着一个由学生和教职员组成的团队。从这时候开始,自动驾驶项目开始吸引投资者与科技企业的关注。

  开始,谷歌改装了6辆丰田和一辆奥迪,并在加州山景城展开初步测试。在测试过程中,谷歌聘请技术出色的驾驶员坐在司机座位上,准备随时接管汽车控制权。不过,在谷歌##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测试过程中,司机座位已经不再安排驾驶员。当然,这是后话。

  2010年对谷歌自动驾驶发展来说,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里,多名大咖级工程师加盟谷歌的自动驾驶团队,其中包括了带领团队赢得2007年城市挑战赛的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克里斯·厄姆森;斯坦福团队赢得2005年城市挑战赛的迈克·蒙特梅罗;开发了首款自动驾驶摩托车的安东尼·莱万多斯基。

  2014年,谷歌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决心开发自己的车型,这也成就了后来大名鼎鼎的萤火虫自动驾驶汽车。萤火虫由于拥有可##的前脸造型再搭配上非常Q的车身比例,一下让很多人对它产生##感。不过很可惜的是,随着谷歌终放弃自主造车计划,萤火虫已经在2017年退役,被放置在加州山景城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和伦敦设计博物馆中进行展览。

  2016年4月,谷歌开始在亚利桑那州测试其自动驾驶汽车。此前,谷歌派遣4辆车到凤凰城绘制该地区的地图。谷歌当时表示,它选择亚利桑那州测试汽车的原因在于该州的沙漠环境,这有助于谷歌了解传感器和汽车能否适应极端温度和空气中的灰尘。而且,到2017年年##,谷歌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总里程已经突破了200万英里。

  在前不久,谷歌正式宣布,其已经开始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进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以及试运营,且将于2018年年初推出打车服务,并为乘客购买了保险。这也意味着,在自动驾驶领域,谷歌依然保持在技术层面的##势。而商用大潮的袭来,也让谷歌不得不加快了推出打车服务的计划。

  百度:我的真心,天地可鉴

  百度入局自动驾驶领域,显然要比谷歌晚上##些年。与谷歌一样,百度想做的也是一次性实现无人驾驶。大概从5年前起,百度才开始正式投入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相关研发主要由百度研究院主导,其技术核心是百度汽车大脑。

  2014年,百度和宝马签署战略协议,双方将在自动驾驶领域展开合作。

  其实,一开始,百度在自动驾驶项目发展上十分谨慎,一直高度保密。直到2017年之后,百度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陡然加速,在公众视线中的亮相也愈发频繁。2017年7月3日,百度与乌镇旅游举行战略签约仪式,宣布双方在景区道路上实现L4级别的无人驾驶。

  2017年,百度还正式发布了Apollo自动驾驶开发平台,并希望将这一平台打造为自动驾驶领域的安卓。截至目前,百度已经拥有90个合作伙伴,其中包括福特等汽车制造商,大陆等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以及英伟达等芯片制造商,覆盖范围十分广泛。

  2017年11月,在科技部召开的##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上,百度更是正式进入人工智能发展国家队,被依托建设自动驾驶国家##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平台。

  在近日举行的CES2018展会开幕前夕,百度又正式发布了旗下Apollo自驾平台的2.0版本。据悉,Apollo2.0版本##将平台的四大模块:云端服务、软件、参考硬件和车辆平台整合在一起。

  不得不说的是,中国政府在2017年相继发布了《##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与《促进##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自动驾驶汽车都是明确关注的对象。此外,前不久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正式为北京地区的自动驾驶测试活动提出了管理规范。

  因此,伴随一系列政策的落地,百度的自动驾驶发展之路显然将会迎来更多坦途。但是能否在商用层面赶超谷歌,还需拭目以待。

相关推荐

进入资讯首页查看更多内容 >